|
您所在的位置:万象城万象城官网首页 > 集团动态 > 党群工作
发布时间:2020-02-24
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患者、隔离观察者、医务人员乃至社会大众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不是简单的公共卫生问题,还涉及心理健康问题。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精神病学》最新文章指出,面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当务之急是开展全面的心理干预,尤其是对老年群体的精神卫生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迅速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2019年年底,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走出“心震”带》,是我国第一部以文学形式记录灾后心理援助的图书。作者不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向公众科普心理援助知识,还深入展示了我国心理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真情相守、共渡时艰的动人场景。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人们心理恐慌的当下,该书的出版更多了一重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ptsd的认知,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援助意识。曾发表我国首部地震灾难题材小说集的著名作家秦岭,为创作《走出“心震”带》,走遍了北川、绵竹、什邡、德阳、舟曲、盐城、天津港、沁源、大同等当年的地震、爆炸、火灾、矿难等灾区进行调研,同时查阅了国内外70多种图书和资料,走访了350多位当年参与灾后心理援助领域的心理工作者、志愿者和死难者家属,整理采访笔记达60万字。全书最后成稿40余万字,多达34章。作者构思巧妙,打破了传统的表达方式,将心理健康知识、灾后心理援助过程、专家访谈对话、心理工作者及志愿者亲身经历、心理援助个案自述等有机串联,既富有文学性,也极具知识性。作者视角独到,擅长于细节中捕捉人性,他说:“很多采访,都是在‘泪飞顿作倾盆雨’中完成的。”此外,作者真挚平实的语言,展示出每个心理志愿者和工作者的鲜明个性,他们不仅是一个名称或符号,而是一个个有故事有感情的人。他们带来的故事看似平凡,实则感人至深。心理学是西方的舶来品,人们所熟知的心理效应,如首应效应、破窗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等,几乎都是国外的研究成果,而《走出“心震”带》中提到的 “心理台风眼”效应让人眼前一亮。“心理台风眼”效应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纾原创的,是我国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中所取得的学术理论成果,也标志着我国的心理援助工作从实践提高到了科研的高度。该效应的含义是越接近高风险区域,心理越平静,它从理论层面解决了心理援助中实施救援的指向性问题,这将有助于相关部门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干预策略,为国家高效有序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提供决策参考。2008年,被称为中国灾后心理援助的元年。从当年灾区颇具讽刺的“防火、防盗、防心理咨询”标语,到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心理援助的意义,我国的心理援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可以说,2008年不仅是中国灾后心理援助的元年,更是中国心理援助发展的分水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前所长张侃说:“在汶川地震之前,我国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灾后心理援助体系,但是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灾区,我们的心理援助不光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而且构建了体系,组建了队伍。它开启了未来,为之后各种灾难后的心理援助工作提供了非常有效的经验。”《走出“心震”带》以人文视角对中国灾后十年的心理援助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说:“这十年,是中国心理援助的一本大账,字里行间,其实都是蹚出来的路。”自2008年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参与了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天津港爆炸等13个灾难的心理援助工作,在灾区建立起18个心理援助工作站,培养了一批可持续发展的灾后心理援助队伍;2015年成立的全国心理援助联盟,更是再一次壮大我国心理援助队伍,促进心理援助规范化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国家政策和服务体系。十年来,一有重大灾情,永远少不了心理学工作者的身影,他们和众多勇敢的逆行者一样,前赴后继,奔赴一线,为心理创伤人员提供支持和帮助。面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的形势,全国的心理学组织、心理援助专家、心理工作者的也积极动员起来,科学、高效地制定心理危机干预,以更为多样、便捷的手段,为人们提供心理援助,这一切正是过去十年经验的积累。心理援助行动的广泛开展加强了人们的心理免疫力,为人们打下了一支强“心”针。作者秦岭在书中引用了阿尔贝·加缪《鼠疫》的一段话:“他们恐惧,但并不绝望。将鼠疫看成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从而忘却瘟疫之前他们能够采取的生存方式,这样的时刻尚未到来。总之,他们处于期盼中。”当下,我们同样在期盼,众志成城,早日战胜疫情,驱散疫情带来的心理阴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