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先生如是说。在视听技术尚未萌芽,而口耳相传亦不足征的时代,文化的传承主要仰赖于书籍。宋版书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一种“图腾”,其印刷精美、纸坚刻软、字画如写、校勘精良,历经千百年时代更迭,存世稀少,被视为古籍中的珍品。
《遇见宋版书》
而成就宋版书的基础则是印刷术的日臻完善。雕版印刷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之一,它是中国古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隋唐、五代的演进,雕版印刷术至宋代已经成长为“完美而精湛的艺术”。在这一基础上,两宋时期的书籍出版业显示出勃勃生机,无论是品种、数量、题材,抑或镌刻印刷技艺,都有了飞跃发展。宋版书是中国古代书籍出版史上的巅峰,它不仅映照着两宋时期高度繁荣的书籍出版文化和辉煌的社会文化,还体现了雕版印刷这一伟大发明应用于文化传播的巨大功绩。
无数具有文化情怀的学者、藏家致力于散佚宋版书的搜集整理,其中的艰辛与收获充满了传奇色彩,每一部传世宋版书的背后,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故事。本书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目录学著作,一味引经据典,考据论证;也非“戏说”的演义小说,凭借并不完整的文献碎片虚构人物、故事;而是一部以“轻阅读”的文字风格,融合严谨的史料,有关宋版书真人真事的“硬核”故事书。作者倾力访寻梦华一般的宋版书传奇,积十数年之功,在大量有关宋版书刊刻、收藏、流布的史料基础上勾稽考订,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宋版书的雕印之用心、借阅之艰难、收藏之机缘娓娓道来。
“江湖岂料东风恶,棚北坊南书卷残”一篇,讲的是南宋临安陈氏书籍铺刊刻书棚本《江湖集》,无意中卷入了一场宫廷政变,书铺主人陈起被没收家产,流放边区,刊印的《江湖集》书板惨遭斧劈。原本如日中天的“京城书铺第一家”陡然衰落,再无意气风发之象。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唐女郎鱼玄机诗》,薄薄十二页纸,四十九首诗,却因版刻奇美被誉为宋版书中的翘楚之作。“凤随凰非凤随鸭,终教分飞情何堪”一篇,讲述了这部奇书在明清及民国年间的流传故事,辗转数百年,堪称传奇。
南宋奸相贾似道的门客廖莹中,曾于杭州葛岭主持刻印了《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因其精美典雅,世称“无上神品”。“得陇望蜀非贪心,无上神品再无散”一篇,讲的正是这南宋刻本中的双璧,历尽颠沛流离,终得以延津剑合的佳话。民国时期的两位藏书家潘宗周、陈清华具慧眼、识大体,相互间一舍一得,为的就是使长期分藏两地的“韩柳”二集珠联璧合,再无分离。其“经我手非我所有”的收藏境界令人感佩!
如此等等,每一则故事都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书中二十篇故事从宋版书的编写、雕印,讲到流传、收藏以至影响,均基于文献基础,加之史料搜集、整理爬梳,各色人等的悲喜、善恶、情感、品行,都有足够的史实依据,不少细节皆有所本。全书以古人对书籍的珍视,来反思今人对悠久历史的态度;以宋版书的文化积淀,来观照历久而弥新的传统文化之美。通过对刻书家、藏书家、著名书贾的细节刻画,多角度、多层次地突出相关宋版书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一个冷门的讲述古籍的题材,却写出了其中兴味,读来引人入胜。
在这“书场现形记”中,世态尽显,人情毕露,自私、奸邪、怯懦,终不敌那一颗颗赤诚果敢的爱书护书之心,时代更迭,而民众的善心勇气不减,正如今日我们对于生命的守护。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古往今来,良善如一。在闭户企安的日子里,幸而,我们还可读书明志,读书养心,惟愿初心得护,斯民得佑。
作者:潘洁清,浙江摄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