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万象城万象城官网首页 > 集团动态 > 媒体报道
发布时间:2019-01-11
1月10日下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北京中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的新书首发式。 谈到《宋人丘壑:宋代绘画思想史》,美国加州圣荷西大学艺术学院高木森教授在自序里这样写道—— 古文献中记述宋人绘画的著作很多,当代中外美术史家亦极重视宋画,在一些美术史和绘画史书中都有概要介绍,亦有许多史家的论文对一些作品、画家、画派做深切探讨。所缺的是一部对这黄金时段的绘画发展历程做整体而深入研究的著作。笔者因为教学,觉得这类专著对学生很重要,所以1982年就将部分英文稿译成中文,出版了《五代北宋的绘画》,1994年又出版《宋画思想探微》。转眼二十多年时光飞逝,手边两书纸面泛黄了,里面很多资料虽属历史旧事,但也难免在“考古”挖掘中有新发现,提供新的思考方向,许多议题也因此出现,如五代、北宋的承与变,南宋画的新哲学观,以及《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和《文姬归汉图》等名作的许多问题等。
过去十多年来,这些都只在课堂上提出与学生分享。2015年秋,接到黄文杰先生来信,谓有意为笔者出书,希望能有宋、元、明、清四部专著。受此鼓励,再度激起写书的热情。虽然后来因为某些因素未能出版,但是黄先生的鼓励和协助让笔者坚持努力,用了将近两年时间将前述两本书整合、改写,完成这部新著。书名“宋人丘壑”来自王翚《清晖画跋》的一句名言:“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诚然,五代、两宋绘画最大的成就在山水,但“丘壑”中亦有花卉、禽鸟、人物展现大自然的伟大,也表达宋人对自然深厚的情感有如丘壑千顷。 新书首发上,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党委副书记虞汉胤、高木森教授、北京大学的朱良志教授共同为《宋人丘壑》揭幕。 《宋人丘壑》揭幕 揭幕仪式后,高木森教授,朱良志教授,以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王旭斌总编,就“宋画的自然主义思想”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场具有高度学术性的对话。 首发现场 朱良志:高木森教授的《宋人丘壑》是一本专论宋代绘画思想的学术著作,目前其实还没有类似的中国绘画断代史,但像卜寿珊、喜龙仁这些艺术史学者写过相似的文章,我一直很仰慕高木森教授,堪萨斯大学也是一个研究中国艺术的重镇。下面我们先听听高老师对宋代的自然主义的见解。 高木森:每个时期都有它的特色:宋朝自然主义中的丘壑、山、水、花是无限的,无边的,超越其他时代,超越认知认识。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南宋的航海贸易,当时思路中断,所以航海是南宋重要国家经济来源。海洋文化带来了哲学、美学。明朝的浙派就是海洋文化的延伸,是郑和下西洋的遗风,但也仅仅是一段遗风,很快就消失了。 朱良志:西方艺术史的发展,是从古希腊的雕塑,后来逐渐建立起绘画的语言。人体是西方的基本语言,对中国而言,也是以人为主。唐代顾恺之、吴道子都是以人为主。六朝时有山水,背景,五代时山水就独立出来。高木森教授的《宋人丘壑》就非常清晰的说明这种语言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即由人物到山水的变化,从表现外在到表现内在,山水即人物内心的延伸表现。 像我们熟悉的南方园林其实就是山水语言的延伸:小桥流水,就是把纸上山水挪到了空间中。艺术语言就是对山水语言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听一听高教授关于山水内在发展的规律还有什么见解。 高林森与朱良志两位先生 高木森:唐朝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内得心源。刚刚朱教授讲到丘壑,其实内心的丘壑比大自然的丘壑还要丰富,因为我们会将眼所见、身所处、心所思结合起来。如果想要画很有现实气氛的画,其实最好就要住到深山里面。王原祁的画很特别,山头上矾头堆砌的很多,就表现出了音乐性和节奏感。仔细去研究,山头的这一原型原来是从他家里面的人造石头得来,应该是江苏那种太湖石,这就是眼所见。心所思即古法,古法就是把看到的表现出来。南宗山水派即他心中的古法。把古法用在画上,我们会发现二十世纪中叶的画就很有现代意义,画不是描写什么具体的内容而是在表现节奏感、音乐感。 地中海发展出来的也是海洋文化美学,所以西方人能够欣赏宋朝的画,因为音乐性是国际性的。现在很多抽象画就是音乐性的。韩国的骑马舞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同样也是因为其音乐性和节奏性。 王旭斌:西方的基本语言就是人体,东方的基本语言就是人物和自然,共同能接受的就是音乐性。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高木森:各个国家之间最好的桥梁即音乐,音乐也是地球村和文化的很重要的桥梁。 《宋人丘壑》内页 朱良志:高先生的研究是呈系列性的,是对中国绘画的整体的考察。我想聊一聊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宋代重要。 丘壑不仅仅是外在的形态,也同高教授所说是内在的延伸。我们通常所说的一片山水,即一片心中的境界,最终追求的是境界和心境。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为:笔墨、丘壑、气象,笔墨创造丘壑,丘壑创造气象,这三位是一体的。吴冠中说过:笔墨等于零,那也就是山水、丘壑等于零,但我们要知道,重要的是气象。中国艺术中的笔墨、丘壑、气象融为一体,丘壑介于二者之间。中国绘画在北宋后渐渐发展,达到一种花非花、鸟非鸟的境界。枯木只是外在形态,高木森教授对北宋艺术的了解非常细,这非常重要。中国绘画发展到北宋,它的规模、法则才慢慢建立起来。我们了解了书法的内在法度、规模,才能谈黄庭坚、米芾等人的传统。这说明法度建立的重要性。所以荆、关、董、巨,李成、范宽、郭熙七大家对于绘画史的重要性,和唐楷的五大家对于书法史的重要性是一样的,绘画的法度建立起来,我们才能讲马远、讲夏圭、讲黄公望。宋代的建立对后期的绘画鉴赏,非常的重要。 王旭斌:高木森教授之前曾经提到过宋代是自然绘画达到最顶峰的时代,那还想请教一下高教授五代绘画和宋代绘画的关系? 高木森:中西方对自然有不同的解释。朱良志老师刚刚提到欧洲的绘画基础是人像,我年轻的时候在欧洲参观博物馆,我问导游,why?为什么它们都不穿衣服?导游说,这是nature。意思是我们现在都穿衣服,我们现在不自然。青铜器时代是神仙时期,自然即人死后的灵魂,人要回到天上,所以那时候画的都是飘动的人物。六朝、唐朝都是中亚传过来的理念,比较重视人类站在地面上,而中亚又受希腊影响,所以把地变得重要。 五代佛教衰落,本土化意识增强,神仙思想、鬼魂思想兴起,把山看成像佛一样的地位,山水画就有了巨碑式的构图,给予了神一般的地位,这就是心所思。而看到的又是北方的山水。当时道教又渗透到皇家,道教即吉祥思想。这就是五代绘画的一个大的思想脉络。心所思其实会随着时间变化,我在中学时的心所思和在现在的心所思完全不一样。 《宋人丘壑》内页 朱良志:范宽、郭熙的山水我们一般也叫全景式山水,采用的透视方法和西方的焦点透视相似,是多视点、多时间点的全景式山水。北方和南方的山水,南北之间的表达有点像北魏和东晋之间的的不同的态度。我们对两宋的自然主义的了解有助于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 高木森:我再说一点关于地图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弄错,一个是《韩熙载夜宴图》,历来有很多争论,历史上是从右往左看,但这幅画是从左到右看。《鹊华秋色图》也是如此。我以前在写《宋画思想探微》时还没有发现这个,新石器石器开始左右上下东西南北。和现在的地图刚好相反。所以《清明上河图》不是汴京的东边而是西边。现代地图的方位是由利玛窦提出的。研究美术史就像挖宝,没有挖到也可以欣赏美丽的画。 唐朝李思训《明皇幸蜀图》的地理位置和现代则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唐朝“叛变”了中国文化呢?这个以后再讲。研究艺术史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也看到未来,看到伟大也看到渺小,看到别人也看到自己。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谢谢朱老师、王总编,也谢谢各位听众。 朱良志:道家哲学和禅宗哲学的影响,道法自然,根本的还是态度的变化,人不要高高的站在世界的对面,世界站在对面。而是要从世界对岸回到这里。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指的是智慧,波罗指的是彼岸,蜜指到,原词指的是到彼岸的大智慧,回到跟世界相濡以沫的存在。不若相忘于江湖,回到生命中,美学的态度就是自然的态度。谢谢大家,谢谢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