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滢(编辑)
在中国儿童文学界的理论探讨中,“游戏精神”可以说是一个普遍使用的概念,是一个被关注的重要命题。然而,对《沐阳上学记(美绘注音版)》来说,要有意识地追求这一点似乎显得更难。因为,这套书中的故事,通篇以主人公——小学生李沐阳的口吻讲述,内容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生上学的生活故事。在如此写实的作品中,作者萧萍对“有趣又好玩儿”“我们就应该像孩子一样地玩”的儿童文学倾向性,除了需要完全沉浸进孩子的世界去写作,也在写作思维与技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萧萍的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挖掘出了孩子日常生活的联想狂欢特质。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儿童艺术创意与研究中心主任,儿童多媒体音乐剧工作室负责人,萧萍长期研究儿童艺术创意开发与拓展。同时,她也是“非吼叫妈妈俱乐部”创始人,该俱乐部倡导妈妈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更要重视自我情绪的健康管理,其中“要耐心,不要唠叨;要慧心,不要粗暴;要爱心,不要吼叫”的倡议引起了妈妈们的强烈反响。因此,在《沐阳上学记(美绘注音版)》的写作中,萧萍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写真,对孩子本来的生命质地、混沌与天真的自然状态原本的展示,都呈现了她一贯的儿童亲子教育理念。
正因为这种成人视角理解性的宽容,书中的主人公沐阳才可以随心所欲地卖弄把戏、释放精力,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快乐,而一般被认为无聊的上学变成了这个顽童的狂欢。比如在学习鸟叔的《江南style》时,学生们嘻嘻哈哈地、欢乐地把歌词里的“姚佳”改成了同学“姚佳佳”的名字;在妈妈生气的时候,沐阳也有好几种方法逗她笑,其中一种是经典的搞笑逗乐,是他自己原创的“卡通片”:哭丧着脸,然后把眼珠瞪大,再瞪大,瞪到不能再大。吧嗒!吧嗒!一前一后掉到地上。赶紧捞起来,数一下是不是两个眼珠。拍拍灰,再装到眼眶里……
萧萍的创作还十分强调故事文本中的语言趣味性。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一书中将儿童文学作品划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和“自然的母题”。其中“顽童的母题”体现了“儿童自己的目光”。这种目光就是真正的儿童视角,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语言应用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方面。来看看《沐阳上学记(美绘注音版)》中标题的名字:“三只小猪噼里啪”“裤子人不拉拉”“我是猹!我是猹!”“洞……这个东东”“绝对不当熊瞎子”“暴躁的兔子软糖以及c罗”“嗯,故事……开始啦啦啦”,似乎都是孩子们在相应的场景下争先恐后脱口而出的,而不是作者深思熟虑后才选择的。萧萍在行文中,更强调整体的语感和氛围,而不是划分开的字词句。这些有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许,才是“儿童自己的目光”看到的世界。
作者以其充分张扬的自由性呈现了孩子的真实表达。萧萍认为,好的儿童文学一定要真的为孩子代言,儿童读者才会喜欢。书中对妈妈的抱怨,对老师的抱怨,对一些规定的不理解,对同学的似乎有点过了头儿的调侃,都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小学生生活与思维状态。这种真实性极大地得到孩子的共鸣,在阅读时也能得到极大的快乐,因为这就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儿童文学作家班马在谈及顽童和游戏时说:“顽者非劣,而正是儿童精神和少年状态的重要表现特征,这种‘玩’和‘顽’的深层机制之中,便是生命冲动带来心理能量(包括身体行为)的释放形式,也是生长目的带来心理能量(符号)的投射形式。”在《沐阳上学记(美绘注音版)》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期待,小读者在审美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情感的宣泄、释放、和补偿,然后更加健康自由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