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万象城官网

万象城官网
| | 联系万象城官网 |
 
万象城官网
相关资讯
行业法规
排行榜
网店排行
开卷排行
您所在的位置:万象城万象城官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相关资讯
新闻出版业改制转企:最要紧的是改革、转变什么?
发布时间:2010-03-03

  新闻出版单位的改制转企方兴未艾,从中央到地方正在全面展开、推进。这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当然是关系到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不过,由于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并没有事先充分征求从业者的意见,也没有事后进行足够的宣传解释,所以,即使已经完成了改制的新闻出版单位,局内人也往往并不明白究竟改革的是什么、转变的又是什么。







  新闻出版退出官场进入市场

  用比较直白的话来说,此次新闻出版单位改制转企,就是退出官场,由有行政级别(领导有官员级别与权力)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为了便于执行落实,比照着国有企业的模式,给领导层甚至中层保留体制内身份,亦即仍有官位级别,而大多数员工则由国家干部改为企业职工,从此中断了在体制内提职升迁的前程。

  本专栏十余年来反复致力于抨击新闻出版单位的两大致命时弊,一是拜金主义,二是官本位。改制转企,是在制度上终结官本位。不过,由“老人老办法”以及操作时必须面对的用什么样的人来管理企业的现实考虑,事实上仍然还有官本位的势力在发挥作用。

  退出官场,进入市场,对于新闻出版业来说意味着要以业务本位挂帅,也就是尊重文化产业与知识产业的规律,让内行、专家、高手干事业,而不是让行政干部当官。这是一大进步,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只是中国1949年前的老规矩,也是发达国家新闻出版业的通行法则。

  新闻出版单位的机关化,是中国新闻传播与图书出版业近些年来大面积滑坡,甚至接近于无所作为的病因。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新闻出版单位的官场化,不知有多少契河夫笔下的小公务员无才无德凭年头与潜规则也可以科处局部地向上爬,结果在相当多的单位造成了逆淘汰格局,于是便不会有益于报刊图书出版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但是,由于改企转制不是全面彻底的改革,而是有所保留与局部的改革,因此也就存在隐患:决定着单位命运与发展方向的中层高层没改,机关的地位没有了,但是机关的一些陈旧观念、作风和陋习却遗留了下来。这样,“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的危险仍然存在。

  事业改企业 改的是铁饭碗







  因为认识到改制的这种不尽公平合理,因此,近来新闻出版业人员队伍发生大幅振荡,改制转企迫使或诱使一批资深的专业人士提前退休或调离,一部分流向了大学、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因为论资历、水平、学历,新闻出版工作者原本是和大学教师、政府官员与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平起平坐的,在单位性质发生变化,而且主事者又是不值得信任和依赖的外行或低能者时,有实力、有关系而又有机会的人犯不着原地由官转民。

  上下级关系与游戏规则变了



  简单地概括起来,事业单位的领导重在业务能力与眼光,民营公司的领导则重在经营管理技能与赢利能力,政府官员却重在政策水平与规范、纪律。事业单位的价值取向是对内行专业人士负责,一篇文章、一本书的好坏,最高境界是只在意精英的评价与意见,“虽千万人,吾往矣”;民营公司则对资本也就是股东或老板负责,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考虑的是顾客买主,只在意老板的评价与意见;政府官员对上级负责,以服从为天职,只在意领导的评价与意见。这种风气也许有不那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却也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

  转企使新闻出版单位的领导由官员变为老板,但是能当好新闻出版单位老总或许不难再任政府官员(近些年新闻单位向社会各地输送了一批党政官员就是例子),却很难适应当老板的角色。现在正值春节,且以红包喻。不必讳言,在政府机关都是下级巴结上级,年节给上级送红包成为陋俗,可是,在企业

  转企之后,高管的职务消费会发生剧变,按照企业的行事方式,过去事业单位无法报销的费用就都不是问题。企业的职务消费要宽松得多。实事求是地讲,在国企,尽管高管年薪制标准已经不低,但是高管的职务消费却要比薪金数额多得多。国务院国资委最近出台了政策约束,可是,企业的职务消费形式五花八门,根本无从杜绝。毕竟,企业的法则是利润导向而非成本导向,花的钱是自己挣的,不像吃财政预算的那么受制约。

  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须理顺

  改制与转企之后,新闻出版单位实行什么样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就是当务之急。在体制内,由于机关化的影响与拜金主义的渗透,一些新闻出版单位为了有效地管理队伍,采用了一些从企业或机关照搬过来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最有代表性的是业绩考评与职称评聘,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出版单位势必会废除这种不科学的玩艺。

  在全世界范围,大概只有中国的新闻出版单位搞什么考评打分与评职称,如果说这是特色的话,那么也是招天下同行耻笑蔑视的特色。最近《纽约客》有一篇谈中国传媒的长文,引述了美国一位教授的话,说一个人在美国如果说是中国新闻工作者,那么就很难进入主流社会。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这些特色得不到人家认同与尊重。有的地方报社还从企业里引进了打卡上下班的制度,这只能体现出领导者在专业能力上的薄弱。因为在正常的文化环境里,记者或评论员、作者的水平与价值,是无法量化的,在文化产品领域,数量的意义远没有质那么重要。以电影为例,张艺谋、陈凯歌这十年来拍了不知多少大烂片,而卡麦隆只拍了一部《阿凡达》,无论是观众还是投资者,百分之百都会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与选择。

  最近北京大学的绩效工资制引起轩然大波,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文化知识领域以数量评判业绩是何等荒唐。媒体机构的所谓量化打分考评,把工农业生产管理的模式搬到文化事业单位,而又没有公正、客观、科学的标准作依据,可笑之极。只有值得尊重与信任的专业权威个人负责任地进行主观评价才是唯一行之有效的评价,舍此都是扯淡与胡来,要么是尸位素餐,要么是借民主的表面形式行个人操纵之实。人民日报至今仍然采取除评论外其他稿件不开稿费的制度,这不失为可取的作法。因为记者采写稿件,不能心里老惦着可以挣到多少钱。专业新闻出版专业工作,金钱回报当然不可或缺,但是不能这么计件算账,否则与小商小贩小工何异?



  在图书出版界,民营书商没职称,可是从策划、选题到编辑与装帧设计,都有顶级高手,做出的书既能保证印数与销量,又能上国际书展得大奖;而官办新闻出版单位的编辑记者则全是有职称的,不管有没有上过大学,不管有没有论文或著作,更不管外语甚至中文水平有多高,可是大部分有正高职称的报刊出版社编辑,若有勇气下海就会发现,自己连当个校对也许都难保证让雇主满意。

  (作者现任经济日报研究部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兼职教授)


【浏览次数( 3300 )】 【 】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