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万象城万象城官网首页 > 集团动态 > 党群工作
发布时间:2018-01-29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以好经验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①-⑥
让思想与制度“刚柔相济”(评论员观察) ——以好经验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① 白龙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6日 05 版) 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了5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强调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切中要害,既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宣言书,也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动员令。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探讨如何长期坚持和深化5年来的宝贵经验,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编 者
思想与制度一柔一刚、刚柔并济,二者同向发力、相辅相成,确保了全面从严治党砥砺前行
“我们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和党员坚守党纪的各种努力。我们希望能分享中共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成就日益引起世界关注。一个有着8900多万党员的大党,是如何严明政治规矩,实现使命担当的?几年来,这一问题占据了一些国家的媒体头条,也是其他政党试图求解的内容。 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经验做了全面总结。其中首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这一宝贵经验既来自党的光辉历史,也来自5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实践。思想建党旨在坚定理想信念的立党之魂,制度治党重在筑牢严明党纪的固党之基;思想建党管的是思想的“总开关”,制度建党则是架起行为的“高压线”;思想管党春风化雨、无微不至,制度管党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思想与制度一柔一刚、刚柔并济,二者同向发力、相辅相成,确保了全面从严治党砥砺前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一松劲,行动退千寻。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了理想信念方面的思想洗礼。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一系列案件也说明,不论是党的意识淡漠、主体责任缺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阳奉阴违,乃至“四风”问题出现的新变种等,根子都在于没有守好思想的“总开关”,导致精神钙质流失乃至误入歧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这门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修好这门“心学”,才能让党员干部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秉持正确的是非观和义利观。 制度治党的实践体现着思想建党的要求。好的制度如同堤坝,导引善行、阻挡贪念。十八大以来,制度治党驶入快车道。从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到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再到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无不标志着制度治党不断迈上新台阶,持续改善着党内政治生态。不仅如此,步入新时代以来的制度治党,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着眼全球,以具有国际视野的治理之道,使一党的治理经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需要看到,在一些党组织和个别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张皮”现象。此次的中纪委二次全会公报特别指出,“坚决清除对党不忠诚不老实、阳奉阴违的两面人、两面派”,还提出要关注“四风”问题新表现新动向,“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严肃问责”,等等。清除这些“两面人、两面派”“调门高、行动少”现象,不能只依靠思想教育,也不能只依靠制度,而必须坚持思想自律和制度他律的有机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制度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来自何处?就来自于把思想建党的成果转化为制度治党的内容,让制度治党的规范体现思想建党的要求,使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时发力、互相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也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以制度治党推动政治文明,全面从严治党刚柔相济、久久为功,必将更好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起不竭动力。
使命是方向,问题是导向(评论员观察) ——以好经验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② 李浩燃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7日 05 版) 葆有崇高使命感,才能砥砺直面问题的勇气,激发解决问题的紧迫感;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意识,才能真正体现责任与使命
前不久,在聆听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后,一名基层纪检干部写下心得体会:“从严治党,从我做起。既要在思想觉悟上‘高得上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要在具体工作中‘低得下来’,真正去解决问题。”强烈的责任意识、质朴的行动自觉,引人深思。 “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要立足当前、直面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上下功夫;又要着眼未来、登高望远,在加强统筹谋划、强化顶层设计上着力”。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言之谆谆,深刻提炼总结了管党治党的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遵循。踏上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这既是指导实践的“工具书”,更是面向未来的“启示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牢记职责使命、解决突出问题,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途径。我们共产党人不惧怕任何风浪,不怕存在问题,就怕有问题没发现,发现了不能及时解决。不解决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对问题听之任之就会误党误国。揆诸历史,一些大党、老党之所以没有经受住时代的考验,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折戟沉沙,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丢弃了责任使命,对沉疴痼疾视而不见。回溯中国共产党97年波澜壮阔的征程,正是巨大的勇气和使命感,让我们党在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中不断前行,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变得坚强如钢。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事业之所以能赢得历史性成就、推动历史性变革,关键就在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从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到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从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到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事实证明,只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矢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使命是方向,问题是导向。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关键就是要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葆有崇高使命感,才能砥砺直面问题的勇气,激发解决问题的紧迫感;牢固树立问题导向意识,才能真正体现责任与使命。现实中,有的人宗旨意识淡漠,把管党治党的口号喊得山响,行动上却常做矮子;有的人心存侥幸,认为“严紧实”都是要求别人的,对待自己尽可能“宽松软”;有的人遇到矛盾一味绕着走,缺乏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把全面从严治党落细落小落实。既有直面问题的勇气,又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确保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的统一。 不忘初心、立足现实、久久为功,要从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做起。从严治党是一场攻坚战,事关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绝不是作秀或演戏。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我们一刻不能松懈、半步不能退缩,必须永远保持直面问题、自我净化的能力。 没有什么担当,比肩负民族的前途命运更伟大;没有什么使命,比实现人民的共同梦想更崇高。始终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扭住问题,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姿态扶正祛邪,在继承创新中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我们一定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少数”“多数”的辩证法(评论员观察) ——以好经验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③ 李拯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8日 05 版) 把“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与“绝大多数”的规模效应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提供不竭动力
“砌起来的是墙,立起来的是规矩。”年终岁末,一些地方在开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回头看”工作中,发现一些新任职干部主动改造面积超标的办公室,以全面自查践行规矩意识。这样的规矩意识,如今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鲜明注脚。 八项规定,短短600多字,为何能在5年多时间里改变世界规模最大的执政党?答案就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的管党治党好经验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既对广大党员提出普遍性要求,又对“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进行更严的管理和监督。贯穿其中的“少数”与“多数”的辩证法,值得深思。 管党治党,既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又要求向基层延伸;反对腐败,既敢于打老虎,也善于拍苍蝇;历次专题教育活动,既要求领导干部正人先正己,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严格教育、严明纪律管住大多数,同时对“关键少数”进行更严的管理和监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和榜样力量,从而推动八项规定自上而下、涤荡全党。 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成为中国独特的治党智慧,也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经验。“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领导干部作为党的执政骨干,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党员干部都有着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把这部分人抓好了,能够在全党作出表率,很多事情就好办了”。管住“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和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才有震慑力和说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打破所谓“刑不上大夫”,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再到抓住“第一责任人”,全面从严治党的生动实践,体现出了深刻的方法论智慧。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是党的“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他们的作风、形象和能力,深深影响着普通群众对执政党的认识。广大党员干部是党的队伍的主体,只有让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每位党员干部延伸,管住这个“绝大多数”,才能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进而实现政治生态根本好转。改进作风中的深和细、严和实,民主生活会上的红脸出汗,历次专题教育中的查问题、摆进去……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全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大限度实现对党员干部全覆盖,让党员干部摒弃了旁观者的“看客”心态,真正成为管党治党的一分子和参与者。 未来,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提高全面从严治党实效,应该继续坚持“少数”“多数”的辩证法。此次中央纪委全会的公报要求,领导干部要坚持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还要求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增强群众感情,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等等。这些要求背后,都能看出“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抓住“关键少数”,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牵引力;管住“绝大多数”,为全面从严治党确立基本面。把“关键少数”的示范作用与“绝大多数”的规模效应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就能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提供不竭动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向领导干部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提出“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再次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发挥“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带动“绝大多数”共同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是历史使命,更是时代召唤。
没有离开责任担当的权力(评论员观察) ——以好经验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④ 李斌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9日 05 版) 从严明责任到履职尽责,从失责必问到问责必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政治承诺赖责任以成,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赖责任以兴
“没想到下属出了事,领导还得挨板子”“没想到纪委监督不力也会被问责”,回首过去几年全面从严治党的历程,一些干部群众发出这样的感慨。紧紧咬住“责任”二字,抓住“问责”这个要害,正是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管党治党重要经验之一。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责任贯穿于监督、执纪、问责全部过程,承载着党性、党纪、党风全部要求,构成了管党治党的“本”之所在。曾几何时,对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认识不清、落实不力的单位和干部不在少数。搞“鸵鸟政策”,对管辖范围内的违纪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行“好人主义”,对错误思想和作风无原则地一团和气;敷衍塞责装样子,管党治党要求仅仅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一些地方和部门腐败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一个突出原因就在于主体责任缺失、监督责任缺位,党内监督机制运转失灵。没有离开责任担当的权力,全面从严治党要害在“治”,说的就是从党中央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主体责任。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抓住管党治党责任这个“牛鼻子”,把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穿始终,用层层压实责任的“战术抓手”,厚植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基础。“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权力运行因为权责统一而更加优化。“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制度力量因为失责必问而更加彰显。“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干部作风因为责必担当而更加质朴。从严明责任到履职尽责,从失责必问到问责必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政治承诺赖责任以成,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赖责任以兴。 以好经验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一项重要内容就在于,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真正把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过去只想要权力、不愿担责任,而今讲责任、敢担当、守纪律的权力观深入人心;过去“要我干,要我管”,如今“我要干,主动管”;过去管党治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如今在党忧党、为党尽职、为民尽责……今昔对比,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对权力观、价值观、事业观的有力涤荡,推动管党治党“由软到硬”,干部管理“由松到紧”,政治生态“由乱到治”。 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公报要求,“推动管党治党责任全面覆盖、层层传导”。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履行“两个责任”没有完成时。应清醒看到,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依然存在,也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上不到位、思想上不适应、行动上不自觉。正所谓“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落实“两个责任”必须在坚持中深化,把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最后一公里”。继续以铁的担当尽责、以铁的心肠问责,一锤接着一锤将管党治党政治责任钉深砸实压牢,才能确保责任链条不断延伸、问责利剑震慑常在、治本功效日益增强。 许多观察者注意到,领导带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国在管党治党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头雁效应”。自上而下突出“关键少数”,由点及面带动“最大多数”,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这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监督的创新探索,也必将为党的自我革命打开新境界、开创新局面。激发“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全面从严治党必将引领中国号巨轮驶向美好而光明的远方。
在“严管”中彰显“厚爱”(评论员观察) ——以好经验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⑤ 何鼎鼎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22日 05 版) 从来没有不起眼的蚁穴,只有守不住的长堤,丢了“清政”,何以“有为”?
“‘小意思’摊上了大事情”,不久前,渤海银行给银监会、天津市属机构多人寄送水果卡一事,被中纪委定性为顶风违纪,要求从严从快处理。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68元水果卡”只是这一背景下的最新案例。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对各种微腐败零容忍,持续释放出执纪必严的强烈信号。 回望过去5年,“严”字当头成为管党治党最鲜明的特点。“严管”不仅体现为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也体现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积极性,在“严管”中彰显“厚爱”。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重要经验总结为“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这既是5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条重要经验,也蕴含着对未来工作的要求: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没有终点,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依纪依法严惩腐败的同时将关口前移。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问要变坏”。严格的事前监督,胜过遗憾的事后查处,治病“在腠理”而非“在骨髓”,才能真正让领导干部少犯错、少后悔。在中纪委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有过这样的忏悔:“我一直有这样一个思想,就是在这个时期,干部队伍出点小问题难免的,但只要干事业就‘大节不亏’”。多少干部,倒在类似的“大节”“小节”的认识误区中。从来没有不起眼的蚁穴,只有守不住的长堤,丢了“清政”,何以“有为”?这两者没有“大”“小”之分,都是党员干部须臾不可丢失的“大节”。中央明确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让四种监督执纪环环相扣、依次设防,尤其强调在“前线”严防死守,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让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正是基于对腐败规律和反腐败方法的深刻洞悉。 “上医治未病”。严格问责、关口前移,就是为了防止量变引发质变,体现的是对干部队伍的呵护。“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确保官吏廉洁奉公,从来都是治国理政中的头等大事。中国历史虽长,吏治败坏而国富邦强、社会风气良好者,却从未出现过。政治的清明,一定有赖于官风清白,以及监察制度的得力。5年多来,正是通过管住一些领导干部的嘴,我们党赢得了无数人民群众的心,通过狠治官场风气,激荡出了全社会的风清气正。反腐败的成绩来之不易,必须一往无前地予以巩固。如果党组织、领导干部疏于管理,放弃了对干部的监督,那么小错就会酿成大错,带病的干部就会在错误道路上越滑越远,这绝不是组织对干部的爱。 5年多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之所以成为我们党的治理自觉,就是因为信任不能替代监督,失去监督的信任一定是溺爱,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背后的制度性思考。强调严格管理绝非“冷酷无情”,如何实现在“最大限度防止干部出问题”的同时“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积极性”,如何在压力机制外优化激励机制,始终是实践层面的重大关注。比如江苏省提出,“在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从严管理干部中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出现一定失误错误的,可以给予容错”,就深刻而辩证地把握了从严治党的要求:不仅要通过严管来彰显厚爱,也要对敢抓敢管的干部更加厚爱,让从严成为一种从制度到个人的共同选择。 有人说,培养一个飞行员需要用等质量的黄金,事实上,“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严管党的干部,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就是要保护推进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夺取新征程上的更大胜利。
靠监督跳出历史周期率(评论员观察) ——以好经验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⑥ 彭飞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23日 05 版) 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断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激浊扬清
“把受理举报电话挨家挨户贴在门口,破除了查找问题的‘障眼灯’”。最近,一些地方对城乡低保、产业扶贫等领域开展巡察,巡察组将监督举报便民联系卡张贴到每家每户,沉到基层找线索,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让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无所遁形。群众监督,正和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方式一起,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看管权力、避免腐败,“监督”是执政党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源泉。“要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积极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监督”列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好经验好做法之一,要求长期坚持、不断深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不断呈现新气象、展现新作为,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同样不容忽视。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断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激浊扬清。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中国文化强调为政者自律、君子慎独。然而对于拥有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89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要想在庞大的组织内部实现有效的自我监督,谈何容易。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不定期“回头看”,到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纪检组,再到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监督之网越织越密,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牢,真正实现了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营造出全面从严治党的良好氛围。2016年,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率先在三个省市试点,这一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释放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带动国家治理体系深度变革的强烈信号,党内监督也由此打开新的局面,翻开新的篇章。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规范权力运行,要自律也要他律。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在讲话中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任何形式的自我监督都有其难以完全避免的局限性,既可能反映在监督的效果上,也可能体现在监督的效率中。破题的关键,在于加强自我监督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立体的监督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加快实行党务公开、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还是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透明、干净、担当已经成为党员干部队伍最鲜明的特征,更彰显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开放与自信。 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未来,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还要回答好“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现实中,纪检监察干部也容易成为被围猎的对象,“灯下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纪检监察干部甚至“主动出击”,以手中职权与被调查、被监督对象进行利益交换,由监督者蜕变为寻租者。凡此种种,莫不是监督执纪者原则失守、政治动摇的具体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殷殷告诫,“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到忠诚坚定、担当尽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善用多种监督方式,做到监督无死角、监督者本身也要被监督,是走出“监督者困境”的最佳方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70多年前,在和黄炎培“窑洞对话”时,毛泽东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如今,中国共产党已发展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如何更好地以监督方式实现自我净化,跳出历史周期率,仍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课题。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都在路上。惟其如此,方能打开历史新天地,开辟崭新的未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