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揭晓,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红外材料与探测技术》《现代针刺组学》《整形美容外科学全书(22册)》3种图书获图书奖提名奖。自中国出版政府奖设立以来,浙科社连续4届共有9种图书分别获得3个正式奖、6个提名奖。
“把重点出版工程作为出版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有助于更好地体悟出版业的社会文化价值,磨炼专业的编辑出版团队,建立出版社的品牌和特色。”浙科社社长吴明华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如何打造重点书?主要是“三个资源库”的建立:“一是选题资源库,二是顶尖作者库,三是编辑人才库,有了这3件‘法宝’,才能保证源源不断地出版精品。”
以高端学术为基础,
打造重点选题储备库
高端学术著作代表着出版社专业图书的出版水平,也是提升出版社声誉和品牌的基础。
围绕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浙科社着眼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重大学术价值和代表学科研究前沿领域、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对我国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项目,深入挖掘具有重大出版价值的选题。
同时,在选题策划、项目组织、绩效考核、图书评奖上给予政策配套支持,形成了一套重点选题规划、策划、评价、储备、申报、实施的良好运作机制。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前沿学科进行分析与整理,责任编辑莫沈茗发现了“针刺组学”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大出版价值,于是有了《现代针刺组学》选题。
“选题方向落实后,如何组织一流的专家编著成为关键,根据多年学术著作的出版经验,我们决定聘请学科带头人牵头组织。”通过对该研究方向的深入挖掘,莫沈茗邀请了戴汝为和田捷作为此书主编,由他们牵头搭建起了一支由权威专家组成的具有高学术水准的优质编写团队。
历经3年的沟通、修改、编辑,《现代针刺组学》正式出版。回忆出版过程,莫沈茗感慨:“如果没有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没有锲而不舍地跟踪学科动态,出版这本书的想法可能很早就夭折了。”
以专业特色为抓手,
形成顶尖作者库
科技类图书要成为精品图书须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我们一直倡导,编辑要成为专业领域的‘百事通’,既要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现状,了解各个专家的研究进程,还要具备良好的情商,广交朋友,与行业内最顶尖的专家保持密切联系。”浙科社总编辑章建林说。
在专业立社、专业强社的发展思路下,浙科社依托资本积累和自身优势,立足科技专业细分领域,出版了一批品位高、专业精的科技著作。如《整形美容外科学全书(22册)》一书,汇集了国内整形美容外科学各分支学科泰斗级人物,成为国内整形美容外科学实操大全,被誉为“行业字典”。
此类全书类项目,涉及专业领域广、专家多,操作起来非常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整形美容行业的发展来看,我们觉得需要这样一部全书。刚开始我们也没有行业现成的专家资源,但项目被列入社里重点出版计划后,立即组织了专门的编辑团队,明确分工,鼓励大家深入行业接触一线专家,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然后再汇总分析。”《全书》总责编刘丹告诉记者,她经常会去“蹭”行业会议,“一方面可以获取最领先的行业知识,另一方面和与会专家频繁接触,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助于积累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资源。”
如何与专家打交道?“真诚是第一位的。首先要让自己专业知识丰富起来,切实感受到这部全书出版的必要性。然后要站在专家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协调出版社资源,确保专家们多年的心血能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刘丹讲述起自己的经验,“绝大部分专家都很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能将自己的知识通过专业的出版社贡献给社会。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落到实处去。”
以重点项目为平台,
搭建优秀编辑库
人才就是生产力,做好出版企业管理,要有一套良好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确保人才“招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吴明华感触颇深:“很多管理者认为,一个人才的引进,到入职就结束了。而我们始终认为,让人才真正融入一个单位,为单位所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要从他入职的那一刻开始。”
浙科社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构建了一支专业出版队伍,更好地推动重点项目的实施,形成了良性循环。
《红外材料与探测技术》的责任编辑莫亚元是位“80后”。“在社里鼓励专业出版的背景下,大家都在积极地拓宽自己的视野,紧密关注科技发展动态,及时了解和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兴、前沿领域,积累更多选题信息和资源。”莫亚元笑着说,“入职不久,我有了策划材料技术科学领域专业图书的想法,在落实选题的过程中,通过《光纤材料技术》的策划、组织和出版,我觉得自己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积累了策划、出版重点科技学术专著的经验。”
在出版社的培养下,莫亚元成了社里的优秀编辑,除这次《红外材料与探测技术》获奖之外,其编辑的《光纤材料技术》《半导体材料技术》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