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四库全书”——《浙江文丛》第一期全部出齐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万象城官网
作为浙江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方文献出版项目,“浙江文丛”已经走过7年,并完成了一期工程。
整齐码在会议室的500册书,是128位浙籍先贤的文集,涵盖了哲学、文学、史学等各个学科,约计1.25亿字。
《王阳明全集》《楼钥集》《刘伯温集》《汪康年文集》《赵孟頫集》《虞世南诗文集》……从1911年上溯,先贤的书写,在这个时代,让我们的目光可以穿透时间的阻隔,在过去、现在、未来中任意切换。
打开“浙江文丛”的书目,一个个名字背后,是浙江先贤历经的时代。
东汉王充,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全国影响力的思想家。而后,在漫长的历史中,历经东晋与南宋,中国的经济中心完成南移。浙江的学人,不断涌现突破区域性
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家。尤其是南宋都定杭州之后,浙江地区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浙东学派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的中国千年——反对空谈、重视事功的学
术态度和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成为主流。
从目前的“浙江文丛”书目来看,作者上至著有《越绝书》的东汉袁康,下至清季学者、文学家谭献、俞樾,革命志士秋瑾等,完整贯通了浙江学术及浙江精神的发展脉络。
从东汉的王充、明时的王阳明,到清初的黄宗羲,直到民国时期的鲁迅……每一个剧变的时代,总有浙籍的思想家,摇旗呐喊,为时人找出一条烛照未来的洞明之
路。同时,每一个时代,“浙江的书写”从未缺席,从庙堂高远到市井喧嚣,留存下的文字,展示出关于过去又足以启迪未来的画卷。
有关这套书的酝酿与发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童健说:“浙江文献源远流长,遗存极为丰富。古籍出版具有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弘扬传统的重大意义,功
德无量。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古籍出版高度重视、重点支持……最近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弘扬和加强
传统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让每一个人都可以阅读,是这个时代出版的初心。
“浙江文丛”对于当下的意义,如同童健说的那样——整理浙江历史文献,抢救古籍善本,促进浙学学科建设,既是鉴古开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需要,
也是服务当下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功在当代、泽溉千秋的文化大业,必将有益于世人更好地了解浙江,认识中国,启迪未来。
对于大众而言,多数古籍必然藏在深闺。“浙江文丛”则让普通的阅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先贤在一种社会体系中的精神与生活状态。从而产生对自我、它者以及未来的审视。
在研讨会上,曾任浙江古籍出版社社长的胡小罕(现任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展示了一张“浙江文丛”酝酿之初的效果图,设想中的装帧与展示在会场的
500册成书,并无大的区别。“若干年的努力,会成就这么一套书。”7年之后,浙江古籍出版社历经人事变化,但胡小罕感慨于每一位与这个项目相关的编辑出
版人,都坚持了最初的梦想。
“先求有,再求好。”著名学者安平秋在研讨会上说,“浙江文丛”的编校流程,本身就是实干的浙江精神,这一丛书,90%的内容为重新组织人员进行点校,以高效的工作方式,延续了文化的血脉。
500册以后怎么办?会场的每一位学者和出版人都在想。
承担组织协调工作的浙江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寿勤泽表示,将在深入筛选论证的基础上,每年新出版60册,在十三五期间,再推出300册新书,使这部大型地方文献整理丛书能覆盖到大部分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名家文集与地方文献。
可以肯定的是,在经济富足的当下,个体在对精神生活的自发追求之外,社会要尽力营造文化强国的外力,传统文化中优质精神食粮的深挖与普及,迫在眉睫。
如今,“浙江文丛”第二期的编校工作已经启动。
向过去寻找,才能使未来根深叶茂。
一套“浙江文丛”,对于人文建设与当代审美判断形成,提供着一种视角。
本报记者 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