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得诺奖的第五个年头,莫言终于有了一场新书发布会。不过,并不是他最新创作的作品,而是他的“作品全编”。
“莫言作品全编”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意味着,莫言迄今为止的全部作品将落户西子湖畔,囊括了自1981年开始创作以来发表过的全部作品,涵盖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剧作、演讲、对话等诸多体裁。
昨天推出的“莫言长篇小说系列”是全编推出的第一部作品,集合了莫言十一部长篇小说。两个月后,“莫言中短篇小说系列”也将推出。
为什么把全部作品落户浙江?
这是第一次,莫言把所有作品,交给一家出版社打理。而他选择了浙江文艺出版社。
“我写小说是盯着人写,出书也是盯着人出。现在的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社长曹元勇,原来在其他出版社的时候,就一直做我的责编,合作很多年了。第一,他了解我的书,第二,他对我的小说做出了很多辛苦的伏案劳动。”莫言说,感觉这套书交到曹元勇手里有保障。
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个恋旧的人。
同时,他又喜欢创新,“郑重社长是头脑清晰的出版家,有很多创意性的想法。”
比如,在这套全编里,“把我用毛笔写的打油诗作为序。有的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做了个梳理,有的是讲述了书的写作过程,有的交代了写这本书的灵感是怎么来的。”
诗词高度精炼概括,莫言用一种很自由的方式给书做了序,画龙点睛。
除此,莫言还说自己是半个浙江人。
“我祖上曾经是浙江人,因为据家谱记载,我们的祖先在浙江龙泉生活过很长时间,是名高干,也是名诗人,至今还有很多管姓族人在龙泉生活。”2011年,原名管谟业的莫言,曾专门去龙泉的大山沟寻根访祖。
当然,浙江有鲁迅、茅盾、郁达夫,他们撑起的半壁现当代文学史,也让莫言觉得,“把所有作品在浙江出版,也是表达了对前辈的崇高敬意。”
之前听说,莫言有一个工作室在杭州八卦田,记者也求证了一下。
“他们确实请我去过,房子很大,可我觉得,挺浪费。所以就和他们谈了一下,另作他用。我觉得杭州非常好,有很美好的印象。”
莫言推荐了哪位诺奖候选人?
作为诺奖得主,莫言有向瑞典文学院推荐诺奖候选人的权利。
而且,他确实推荐了。“但是要保密50年,相当于说,我永远不会亲口告诉大家,这个人是谁。”
莫言很真诚地说,他比任何一个人都期盼中国出现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因为这个人出现之后,热点和焦点都在他身上,我就可以集中精力写小说了”。
说到写小说,莫言的新作“千呼万唤不出来”。
“我一直在写,而且,很认真地在写,得空就写,就是没写完。”莫言笑,“我应该写更多的作品,应该写出一部很好的作品,让它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我年过六十仍然有写经典文学的梦想。”
莫言说他一直在收集材料,也去一些小说人物生活的地方做调查和采访。“如果说新作和过去没有区别,还不如不出,我想写出新意。”
获诺奖后5年改变了什么?
昨天见到的莫言,笑得很欢畅,没有了刚得诺奖时的谨言慎语。聊天时,打趣朋友没有染过的白发是“奶奶灰”,段子张口即来。
中式对襟的棉袄,灰色围巾,带着墨镜,在北京大马路上走上十几分钟也不会被认出。问他会不会被人“围攻”,他半真半假地回答,“有时候我骑车出门,人家还没反应过来,我一溜烟就骑远了。”
新书发布会后,求签名求合影的人,仍和5年前一样,水泄不通。
“变化就是越来越老了,这五年感觉过得很快,仿佛一转眼。”他的感慨里,还包括,“五年前没想过的,现在也成了现实。五年前,高密还没通高铁,回去挺麻烦,现在高铁马上要通了。还要再建一个青岛国际机场,离我家只有10公里。”
再比如,他刚刚用上了微信,虽然,目前微信好友只有女儿管笑笑一个。
这5年,他很关心教育问题,因为“家里很多亲属在教育系统工作”。
“我就是提一些一己之见,让大家来关心讨论幼儿园建设、失独家庭、中小学学制改变……”他的关心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教育部门开了研讨会,一些学校已经有了行动。”
不过,作为一个作家,莫言内心深处是不想成为公众人物的,“我是很怕在聚光灯下的,很怕在一个场合成为主角,被大家围着拍照。但是没有办法,你既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角色是没法改变的。”
得奖之后,网络上有很多打着莫言语录旗号的文章,广泛传播。莫言说,“有一年在朋友那吃饭,他就念了个诗歌给我听,叫‘你若等我该有多好’,听完后我说,这要是我写的该有多好。”
他开始自嘲,“现在互联网确实流传着很多这样的诗歌、箴言、警句,我觉得其实都非常好,也很感叹,这些人为什么要把自己这么好的作品,放到我的名下呢?万一哪天我把它们结集出版,他们会不会找我来打官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