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由朱小蔓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成为全国“四套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一套。同年9 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开始在浙江、山西、内蒙古的国家课改实验区使用。目前教材主要在浙江全省各地市和山西省、云南省等多个地市使用,每个年级使用教材的学生人数达100 余万。
2011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布,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2013年9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德育、语文、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2014年2月11日,我社向教育部递交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送审报告及实验教材使用报告,并送审《品德与生活》四册教材。
2015年下半年开始,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德育教材中进一步加强法治教育。2016年4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文件,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中学段的《思想品德》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同时颁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此,我社组织教材编写组根据新形势、新要求,重点梳理和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家观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至2016年7月,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下册)共通过12轮审查,其中包括德育综合专家组多轮审查、三科教材专家组交叉审查以及外交部、地图测绘局、法律组等的审查。期间还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递交了系列报告,包括国家主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报告;涉边、涉海有关文字内容与地图报告;法律法规报告、法治图谱报告;涉及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有关情况报告等。
最新版的《道德与法治》顺利通过专家组审查。专家组一致认为,“本套教材编写组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精神,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教材反复修改,使教材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能够依据学科特点,注重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中华好传统’栏目设计;能够遵循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小调查’‘小实践’‘回音壁’等栏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凸显了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法治墙’‘规则帖’栏目体现大纲有关法治教育的要求”。2016年7月27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浙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下册)通过审定,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
回顾《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修订之路,自2002年开始我社教材编写组就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形势变化和实验区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局部修订。2013年以来的教材修订工作,则更是六易其稿,不断完善。教材初稿是经过两轮“集中—分散—集中”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之后再向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室等学术研究单位专家和小学各层次教师、学生家长等广泛征求意见,甚至深入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乡小学对教材修订幅度较大的课目进行实地试教。修订过程中,我社不仅通过电话和邮件联系教材主编朱小蔓教授,还先后3次由社领导带队前往北京拜访朱教授,当面听取她对教材的意见和建议。从社领导到责任编辑及编写组全体成员,无数个双休日和夜晚,大家都在会议或文稿的修改中度过。
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从最早的《思想品德》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再到现在的《道德与法治》,体现了课程从学科课程转向综合课程,注重大德育下的规则学习以及将道德与法治这一对完整社会规则纳入学习范畴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十多年来我社一直在立德树人、建设法治社会道路上前行,期待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能够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合格公民的伟大事业中继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