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万象城官网

万象城官网
| | 联系万象城官网 |
 
万象城官网
集团要闻
党群工作
下属动态
媒体报道
内部新闻
领导批示
招标信息
您所在的位置:万象城万象城官网首页 > 集团动态 > 党群工作
论文,书写在太行山上——追记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发布时间:2016-06-13


20160530 17:12:03 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片:李保国(前左)在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向村民讲解果树修剪知识(1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新华社石家庄5月30日电 题:论文,书写在太行山上——追记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新华社记者王洪峰、王昆

  李教授走了,谁带我们更新果树品种?

  李教授带领我们研发含油75%的核桃,现在核桃的含油量已经由70%进展到72%;核桃蛋白开发也只是开了个头。后续工作咋办?”……

  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溘然去世,太行山区的老百姓沉浸在悲痛之中。亦师亦友30多年,李教授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满含泪水,大家不禁相互询问着。

  35年来,他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到山里,住果农,他不断创新果树品种、品牌,开辟新战场,形成了一批充满乡土味的技术成果,惠及十几万山区农民。

  生产实践需要什么,科技工作者就应因地制宜研发什么

  河北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经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岗野岭。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村民开始绝望。

  一天,头发稀乱,皮肤黝黑,长得像农民、穿得更像农民的李保国来到李家韩岗。没人把他与林业专家、大学教授联系在一起。

  李保国来到村里,察地势、看土壤、找水源,很快形成一整套水土治理、品种选择、果树管理、市场推广的方案,村民初时的失望和怀疑烟消云散。

  用10年时间,李保国创建了绿色薄皮核桃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早实薄皮核桃一年栽树、三年有产、五年丰产,亩产值达到一万元以上。

  昔日的荒岗,从此变成聚宝盆

  李保国没有被一时的成绩冲昏头脑。他深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靠个人力量带领群众脱贫远远不够,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农民势必陷入返贫怪圈。

  抓好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闯市场、奔富路!思路形成以后,李保国马上着手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

  在李保国指导下,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在李家韩岗快速成长起来,先后研发出核桃乳、核桃油等6大类20多个核桃深加工产品,培育出了绿岭这个中国驰名商标,因此带动周边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生产实践需要什么,科技工作者就应因地制宜研发什么。这是李保国30多年从事科技研发工作的心得。他将科研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先后推广36项实用技术,让自己的科研论文在太行山落地生根,造福人民。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

  深冬的太行山腹地邢台县前南峪村,一场大雪刚刚飘过。裹着厚棉衣的李保国像往常一样来到苹果园,为村民现场授课。

  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像这棵树,凡是往上长、往起抬的枝,超过40厘米一概不要。现在不舍得剪,以后就会长成大锅盖,影响采光……”李保国搓搓冻僵的手,一手持剪,一手拿锯,手起枝落,动作娴熟。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加上亲身示范,让围在他身旁的村民一目了然。

  李保国说:作为一名林业专家,一定要了解农民,给他们讲听得懂、用得上的知识。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把我变成农民,再把农民变成我。这比单纯写一篇脱离实际的论文要有意义得多!

  1981年,李保国在邢台前南峪指导果树品种更新时,村民对他半信半疑,推广工作陷入僵局。

  他向村民租借了100棵树做示范田。一年以后,李保国的果树长得最旺、果子个头最大,未收获就被客商抢购一空。被成果折服了的村民纷纷前来拜师学艺。

  我是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农民穷!这是李保国内心深处的呐喊。为此,他几十年不改自己的科研初衷: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河北的苹果、核桃、大枣、板栗、红树莓等产业发展,都留下了李保国忙碌的身影。他每到一处,都手把手教授农民果树、板栗、核桃等种植技术,把财富带给山区百姓,让许多世世代代在荒山上刨食的农民甩掉穷帽子

  没有对农民死盯、盯死的杠头劲,技术就很难传播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河北内丘县岗底村村民种的苹果树都是自然成长,不修剪、不疏果。苹果论筐卖,一筐卖不了几个钱。李保国为他们量身定制了苹果无公害管理方案。

  蓝图画好了,但实施起来却并不顺利。李保国强制性要求乡亲们对果树进行修剪,并疏花、疏果。

  看着大把大把剪下来的树枝,村民们个个心如刀割。看着满地落下的小苹果,许多村民不干了。果子没有长大就给扔了,怎么丰产?到时候他一拍屁股走了,我们找谁说理去?

  村民安小三仗着几分聪明,当面点头,背地不服,没有对果树进行修剪并疏花、疏果。结果,秋后一算账,4亩果园赔了4000多元。同村的杨会春是专家让干啥就干啥,苹果长得又大又好,同样4亩果园,纯收入1.5万元。

  又悔又急的安小三痛定思痛,主动向李保国问技术、讨经验,甭提多认真。他把李保国独创的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记得滚瓜烂熟。后来,果子长好了,卖上了好价钱。

  为此,村民们给李保国起了个外号杠头儿。他们所说的杠头不是死抬杠,抬死杠,而是一种执著,一种对正确选择的坚持!李保国说,在传授技术过程中,没有对农民死盯、盯死的杠头劲,技术就很难传播。

  35年来,李保国在太行山区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永久牌技术把式土专家

  近几年来,产学研结合的李保国模式因为做法独特、有效,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借鉴。

  李保国走了,但他用智慧、汗水和生命点燃的科技星火,正在太行山形成燎原之势。

  那满山苍翠欲滴、遮天蔽日的果树,那满载农民脱贫致富梦想的果树,那满浸李保国青春、智慧和汗水的果树,不就是他写在巍巍太行上的一篇篇生动、美丽、激情四射的论文么。

 


【浏览次数( 1544 )】 【 】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