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期生活在空气和水污染之下的都市人来说,谁没有过远离雾霾、逃离污染的美好念想?在遥远的西双版纳南糯山脚下,作家马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却早早过上了 “逃离”都市污染的生活。究竟是什么让他放弃了大都市,选择了淳朴的山居?八年的田园归隐又带给了他怎样全新的健康理念与生活启示?
4月24日-4月26日,马原携新书《逃离——从城市到世外桃源》来沪、杭,分别做客杭州江干区图书馆钱塘文化节、浙江书展和上海博库书城五角场店,首次与读者朋友分享自己得病后的心路历程,探讨生命节点上“因祸得福”的收获,畅谈在环境失衡下的生命观与生活哲学。
马原,先锋派小说的开拓者之一。1982年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没有像当时大多数青年那样留在城市,而是去了西藏。在担任记者、编辑的同时,开始发表作品。在那个中国文学快速发展的时期,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创造性地掀起了中国小说“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逃离——从城市到世外桃源》是马原的第一部自传性质的纪实作品,被其视之为 “生命之书”。2008年,当发现肺部肿块之后,马原毅然逃离医院,放弃手术和药物治疗,远走海南,依靠充分的运动、洁净的水和空气及心态的改变完成身体的复苏,开始自己的“第二个一辈子”。在马原看来,自己也许不是先知先觉者,但被这场开窍的大病点醒,成为中国“逃离北上广深”大军的先头部队中的一员。在这样一个对身体倍加重视和警惕的社会,六十岁的马原以一种英雄式的孤独行动,完成了他和死神的斗争与和解。现在,他在西双版纳的茶林里一砖一瓦地建立自己的世外桃源,希冀在这里完成和上帝的三十年之约。
新书见面会上,马原跟读者朋友分享了他的“第二个一辈子”。他认为,生命有两个“生”的节点,第一个是出生,第二个是生病,一场足以威胁生命的大病。他感谢这场病让他在差不多过完60年一甲子一辈子的时候,有机缘体味生命究竟是什么东西,回望一生。在讲述自己抗病的经历时,马原提出了“生命是水基的”的独特生活理念,提倡都市人应当简单生活。而谈到创作,他则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写小说都是一桩极为辛苦又困难的工作,但现在写小说带给他的却是十二分的愉悦。隐居生活更容易进入哲学化的状态,为创作带来更多灵感,最近四年中,他完成的作品字数超过了以往的十年。不少熟读了新作《逃离》的读者也慕名赶来,以亲身经历与马原进行了交流和互动,活动现场气氛活跃。
在都市生活弊端逐渐显现的当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正是大多都市人所缺失的。《逃离——从都市到世外桃源》如同一剂良方,用马原的传奇经历传递了革命性的生存理念以及“简单”、“乐活”、“以退为进”的生活正能量,对于现代都市人有更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马原携《逃离——从都市到世外桃源》做客江干区图书馆读书节“钱塘文荟”人文讲堂
马原做客浙江书展“之江阅读沙龙”分享《逃离》中革命性的生活哲学
马原在上海书城五角场店与读者分享新书《逃离》,畅聊“第二个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