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健:出版精品力作是永恒追求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版企业以品种规模在市场取胜的同时,不能忽视高质量图书的出版。那种唯规模而规模的生产方式,把纸变成书易,把书变成钱难。”5月21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总裁童健在杭州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时如此表示。
作为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掌门人,近年来,童健带领企业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坚持做强出版主业、坚守文化责任、坚定创新发展之路。童健认为,为社会、为人民出版更多精品力作,是出版人的神圣使命,是出版业的永恒主题。
谈市场——
图书数量和质量不对立
童健认为,出版的本质是文化。无论社会条件如何变化,出版企业如何发展,出版物始终是传播科学知识、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针对一些出版单位出现的过度市场化倾向,有些图书忽视导向、趋利媚俗甚至唯利是图等问题,童健表示,这些是个别现象,不是出版企业转企改制的结果,更与出版人的使命背道而驰。
和其他出版集团负责人一样,出版企业靠品种数量取胜还是靠图书质量取胜市场,也是童健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他认为,图书质量和品种数量不应是对立关系,没有品种规模优势,就没有市场规模竞争优势。一度追求图书品种数量是出版企业竞争市场的权宜之计。出版企业要做强做大,唯有出版大量精品图书。
在童健看来,将图书品种数量与图书质量有机统一,对出版人来说是个考验。必须正确处理图书出版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讲求数量适度增长的同时,必须加快图书结构调整,实现出版业从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集团提出每年新书增长10%的目标,就是旨在不断推陈出新,保证企业有质量地发展。”童健说。
谈精品——
既要叫好又要叫座
既要讲出版物的先进性,又要讲出版物的“票房价值”,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冲突时,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是童健始终坚持的观点。童健认为,培养编辑市场意识的同时,必须将好书出版放在第一位。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组什么稿,出什么书,出版人必须有思想定力,必须旗帜鲜明。
分析目前存在的部分图书质量下降现象,童健认为,跟风、重复出版、稿源同质化严重、优质稿件和原创精品稀缺是主要原因。有些出版人缺乏责任意识,不认真把关,或者是缺乏能力,把不好关;有些出版单位,编校力量供求失衡,要么“关位虚设”,要么制度失范,有章不循。“少数出版单位和少数出版人的不作为,影响了精品力作的出版。”
谈措施——
扶持、奖励、考核须并举
以近年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先后制定的《关于优化选题形成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图书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等系列规章制度为例,童健向记者介绍了集团防止图书质量下降的有效措施。例如,对于专业类出版物的规定是:实行社内相关专业编辑交叉审稿以及增加专家审稿把关环节;对于重点出版物、中小学教材教辅等规定:安排具有出版高级职称的人员印前抽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返工,推倒重来。
对于图书质量管理,除刚性制度外,童健认为,对重点出版物出版给予资金扶持也十分重要。他告诉记者,自2010年起,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每年都出资1000万元用于扶持重点项目出版,对重点出版物的扶持占比也从原来的60%左右提高到近80%。从去年开始,集团对扶持原则作了进一步修订和调整,在扶持品种和资金数目上,进一步向全国权威作者倾斜,继续激励国字号选题,并奖励获得“三大奖”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多的出版社。“只有让集团旗下出版社无资金之忧、无任何回报要求,才能极大地调动出版社策划和出版重点选题和精品图书的积极性。”
事实有如童健所期待的那样。近年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入选国家“三大奖”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三个一百”原创出版项目以及“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的图书,一年比一年多,一届比一届多。2013年,集团有《毛泽东著作辞典》等8种出版物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陆游全集校注》等6种出版物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到,怀着一颗执着追求的心,戒浮躁,拒诱惑,出版经得起人民检验、经得住时光筛选的精品力作,是童健的永恒追求,也是全体浙江出版人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