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地上的“最美”群雕,书写人间大爱的“最美”画卷
报告文学《高地——浙江“最美”现象纪实》研讨会于2014年5月6日在浙江人民出版社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省作协、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浙江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高地——浙江“最美”现象纪实》作者、著名作家朱晓军教授与中国图书奖得主梁春芳教授,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潘邦顺、浙江省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苏沧桑以及特邀专家浙江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卢敦基,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主编、编审袁敏,《浙江日报》文化新闻部主任檀梅,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陈改玲,浙江大学教授、省作协特约研究员朱首献、杭州市文联创研室主任 、杭州市作协副主席王连生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潘邦顺主持。
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地——浙江“最美”现象纪实》首次以长篇报告文学的样式,对浙江的精神高地和道德高地——最美浙江人、浙江最美的现象从时空上做了纵向梳理和部分横向呈现。选取的16个“最美”典型,时间跨度长达8年(2005—2013),地域覆盖浙江大多数设区市,人物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年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通过深入采访、细腻描述,真实地再现了他们对责任的担当、对生命的尊重、对世人的大爱、对诚信的坚守、对厄运的抗争、对良心的不泯等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满怀激情地塑造了浙江大地上一座座最美的群雕,展现了浙江一幅幅最美的画卷,描绘了浙江一道道最靓丽的风采,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髓和人性的真善美。会上,作者朱晓军首先介绍了《高地》的创作过程。他说,《高地》的创作加深了自己与这片土地和人的感情,对报告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即:报告文学不仅要体现批判性和战斗性,更要发挥其建设性的作用。
随后会议邀请专家精彩论道。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主编、编审袁敏从作品的取材、社会效应、语言文字等方面高度评价了《高地》。她说道,自己第一个感受就是作者和出版社很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弘扬了正能量。第二个感受是作者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文字叙述中发自肺腑地对底层弱势群体有着平等的尊重。第三个感受是文字的朴实无华和情感的真挚细腻。叙事节制,没有夸张的煽情和人为的拔高,文字的平实之下有思想的高度和情感的暗流。
浙江大学教授、省作协特约研究员朱首献围绕“守护报告文学”的主题,从四个方面谈了《高地》的优秀艺术品质:第一,材料不易有生活。第二,视角下移,接地气。第三,小人物,大道德。第四,报告文学中知与行错位的现象。他最后总结道,《高地》一定能够成为浙江乃至中国报告文学领域的一个新高地。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连生认为《高地》一书的书名很巧妙,从细微处见出高远,高度评价了作者在报告文学中使用的小说家笔法。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陈改玲就《高地》内容上所讴歌的诚信与孝道、对中国传统文化力量的挖掘和作品中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交融等方面谈了几点看法,她总结道,《高地》带有建构的意义,浙江既是经济高地,还要成为“道德高地、文明高地”。
浙江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卢敦基和《浙江日报》文化新闻部主任檀梅也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