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万象城官网

万象城官网
| | 联系万象城官网 |
 
万象城官网
相关资讯
行业法规
排行榜
网店排行
开卷排行
您所在的位置:万象城万象城官网首页 > 行业资讯 > 相关资讯
张毅君:将数字出版视做行业发展之未来
发布时间:2008-12-09
    首先祝贺2008首届中国出万象城官网的版权年会胜利召开!我是应童之磊董事长的邀请来这儿做一个发言,由于我不是做万象城官网的版权工作的,所以可能在专业领域中我没有发言权,但是我想在这儿给大家介绍一些情况,可以供大家参考。
    今年8月18日,科技与数字出版司正式设立运行后,根据总署党组的要求和开展工作的需要,我们司兵分三路,分别是在华东、华南、西北部分省市就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一些调研,形成一些初步的工作看法和想法。我想借此机会作一些介绍。

    在调研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环境日渐成熟,产业形态初步体现。从著作权人到数字出版商,到技术提供商,到渠道供应商,再到消费者,这样的一个产业链正在部分出版门类中初步形成。数字出版产品消费者的数量日趋庞大,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潜力巨大。关注数字出版产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活动,将数字出版视做行业发展未来,越来越成为业界的共识。
    数字出版主要是应用最新的网络技术,将原有原创内容以新的形态体现,其发展高度依赖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从目前形态来看,数据挖掘以及检索技术,数字出版万象城官网的版权的保护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电子书技术,web2.0技术,电子纸技术,这些技术的开发应用,目前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市场条件来看,截止2008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2.53亿人,比上年同期增加9100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宽带网民达2.14亿人,手机网民73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已提高至19.1%,其中网络阅读率已高达46.9%,以网络阅读为主的数字化阅读持续增高,反映出国民阅读方式正在迅速向网络数字化转变。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的逐步改善和完善,消费和阅读习惯的改变,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意味着数字出版具备着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文化得到空前繁荣,出版业更是受益于此。不可否认,随着80、90后的一代逐渐成为市场消费主体,我国传统出版业发展的鼎盛期即将结束,整体下滑趋势在所难免。能否把握数字出版发展机遇,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继续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产品,是业界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可喜的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尤其是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各出版单位和众多的技术开发商、渠道供应商都主动的将发展数字出版置于重要位置。许多传统出版单位拟定了数字出版发展规划,并且规划了数字出版的专业部门。数字技术开发商和渠道商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纷纷涉足数字出版领域,经过多年的打拼,有一些已经成为著名品牌。
    对于数字出版的前景,业界普遍持有乐观态度。首先从中央、总署到各级政府和出版管理机关,都非常重视,大力倡导发展数字出版业,积极探讨研究推进数字出版发展的各种举措,给从业者极大的信心。其次,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不断为发展数字出版清除障碍,创造条件。第三,积极从事数字出版活动的单位,分别从内容资源、技术、传播渠道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已经为社会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数字出版。第四,数字阅读人口快速增长,年龄跨度进一步扩展,消费者阅读习惯的转化给数字出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第五,数字出版本身具有传统出版不可具有的优势,方便、快捷、环保,符合人类发展的趋势,必将成为出版业未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
    总署从调研基础上看到,数字出版形态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目前正逐渐走向成熟。数字出版活动的单位找到了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市场定位,如盛大、九成、网易、腾讯等公司的网络游戏,起点中文、卓浪的网络文学,万众传媒、博看,龙源期刊的电子杂志,新浪、搜狐的电子出版,解放日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中国移动的手机报,文兴集团,南京日报报业集团的数字报,商务印书馆的在线工具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集团的在线与远程教育出版,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的专业数据库,广州日报、烟台日报报业集团、湖南红网的网报互动等等。虽然商业模式还在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之中,但业态的发展前景已毋庸置疑。并且一旦找到持续稳定的经营机制和盈利模式,数字出版将很快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除政府重视以外,多方面有利因素正在快速聚合,不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着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根据专业调查统计,在阅读习惯方面,在线阅读年龄下限,已经从16岁下降到5岁左右,上限从50岁延到75岁左右。由于阅读年龄的泛化,市场容量远远高于平面媒体,在线阅读势必成为21世纪我国国民获取文化知识最为重要的方式。
    内容资源数据库日益发展,通过高新技术发展,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发提供多种增值服务的数据库产品,促使了基础用户和读者群的迅速扩大。如网络游戏年卡支付,内容互联网支付的销售,原创文学作品在线阅读和电子书的付费下载方式,逐渐被市场接受,也必将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

    在看到上述令人鼓舞的景象的同时,作为新兴的产业其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突出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经过对调研情况的初步归纳,我们认为就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在转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是动力问题。相当部分传统出版单位明显缺乏求突破的创新意识和内在动力,个别单位甚至认为发展数字出版物会抑制传统出版物的收益。
    二是人才问题。在现有体制下,传统出版单位的领导人由上级单位任命,将收益投入难以立竿见影的项目等于闲置。数字出版不仅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专业的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和营销管理的复合人才,这是传统出版单位所不具备的。
    三是技术问题。数字出版电子商务技术、数据库技术,应用程序开发技术、服务器技术、数字内容整理技术等等,必须掌握相关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这些正是传统出版单位的问题,标准和规范的不统一也是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
    四是商业模式的问题。虽然数字出版方兴未艾,但是真正成熟的商业模式并不多见,获得持续稳定收益更是凤毛麟角。
    五是产业链的问题,由于大部分的出版单位受内容生产的约束,话语权微弱。
    六是法律问题。数字出版的发展以网络和数字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立法明显滞后,难以依法对数字出版活动进行有效规范,这也导致传统出版单位不敢轻易进入数字出版领域。
    七是万象城官网的版权保护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研讨会的主题,在调研中可以强烈感受到,万象城官网的版权保护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瓶颈,成为这一产业门类重要发展的前提,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和有效监管手段极大地抑制了传统出版单位的积极性。
    对于其他企业而言,首先是出版资质问题,在大量的新媒体公司中表现最为典型。截止2007年底,全国近有200万家网站,其中20%左右涉足数字出版,在种类繁多的活动中的确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但是对于影响显著已经形成民营品牌的企业来说,无法取得出版资质,仍然成为企业发展的难点。其次是以产业化为主,如方正的eb,超新的oeb以及阿帕比的pdf等等,不同的软硬件结合,部分拥有垄断性资源的国有企业大幅度进入这一市场领域,使得以内容为王的传统出版单位逐渐丧失了话语权,客观上也制约了转型的步伐。

    针对目前数字出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在工作对策的研究中形成以下工作思考。
    一是必须适当调整数字出版企业资质审批工作的思路,切实解决一刀切、一勺烩的问题。其中为数不多的企业或者其他所有制企业,对于目前数字出版的现状显然不符合也不适应,对此是要调整的。当然这是一项十分严肃和严谨的工作,涉及到行业发展的问题,必须从全局出发,拟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加快建立准入机制,进入的企业必须以资金、人员、场地、经营规模、备案与否等方面符合标准,才能开展长期的运营活动;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必须按照相应标准取消资格,切实通过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建立推动互联网出版的良性发展。
    二是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当前产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源于管理部门无法可依,经营单位无法可循。例如数字出版单位与原有出版单位间引起的法律纠纷,目前必须修正的法律法规包括互联网出版管理等多个方面,与之相关的国家出版管理条例的修订,也显得相当迫切。
    三是抓紧制订数字出版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总署应与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加强密切联系,加强与相关部门工作的沟通,争取更多的财税政策和项目资金的支持,将数字出版产业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在内容开发、传播渠道、监管手段等具体工作上得到各有关方面的更加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各地方加强建设,实施均衡发展战略。总署依据各地发展条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对东部有实力的出版单位要做大做强,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按照各自的优势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避免一哄而上,形成资源浪费。
    五是实施重大科技工程战略。对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和数字出版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应加快促进,总体推进,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为整个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加快推动标准产业的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内容生产、交换和万象城官网的版权保护方面的标准,其他环节积极介入或者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充分发挥业界有实力的企业的作用,积极完成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着手制订急需的基础性标准,尽快扭转数字出版标准滞后的局面。
    七是搭建全国数字出版交流平台。制订符合人才发展的培养和培训规划,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法律法规、编辑加工,市场开拓、数字出版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工作,使全国性数字出版交流平台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以上是我简要的情况介绍,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浏览次数( 3719 )】 【 】 【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