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万象城官网

万象城官网
| | 联系万象城官网 |
 
万象城官网
精品长廊
电子音像
期刊杂志
分类书库
教材展示
本版教材
代理教材
按出版社浏览
浙江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
浙江省期刊总社
您所在的位置:万象城万象城官网首页 > 产品推荐 > 品牌图书
品牌图书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44册)
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1970-01
内容简介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由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作总序,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担任总主编,共44个品种,对浙江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一进行编纂介绍,集中反映了浙江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丛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和权威性,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各项目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及人民群众杰出的文化创造力。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      32开    25.00元至35.00元

分册介绍:
《白蛇传传说》
白蛇传传说起源古远,流布广泛,经不断演绎、丰富和完善,终于由勾栏瓦舍内书会先生编就的人蛇结合的志怪故事衍变而为优美动人的经典爱情作品。本书作者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条分缕析,解说传说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内蕴,供读者品读。

《梁祝传说》
美丽动人的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产生于东晋时期的浙东一带,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以追求知识,主张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的鲜明主题与女扮男装、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合葬化蝶等优美故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并被演绎为戏曲、曲艺、小说、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在我国家喻户晓,成为不可多得的经典爱情传奇。

《西施传说》
《西施传说》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西施传说演绎了中华民族对于人世间真善美的理想和追求,流传广远,动人心魄,具有永恒的价值。该书着重反映了西施传说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文化价值、艺术特征、民俗风情等,融知识性、可读性和权威性为一体。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展现了西施传说的独特魅力。陈桥驿教授曾生动地表述过西施和西施传说的美学价值:西施作为一个典范,其特质可以用两字来概括,一个是“美”,一个是“爱”。西施的美是种抽象的美,是种恰到好处的美。古代有很多词用来形容美女,但不管是“花容月貌”还是“闭月羞花”,都不足以准确地描绘出西施的美……西施的爱则体现在爱乡、爱国和爱族三个方面。她是女子,但她做到了以身许乡,以身许国,以身许族,不计代价地爱。

《济公传说》
济公传说源于天台,流传地域广泛,内容丰富,尤其是济公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戏佞降魔的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八百余年的流传过程中,济公的人物形象日益鲜活、生动、丰满,彰显出扶危济困的精神,寄托了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嵊州吹打》
嵊州吹打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孕育、发展过程中,兼融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戏曲相结合,形成东乡优雅沉郁的丝弦乐和西乡雄浑激昂的吹打乐两大派系,将富有民间情趣的经典乐章传承下来,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嵊州吹打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研究浙东民间音乐的发展脉络、考察地域民俗风情具有重要价值。

《舟山锣鼓》
舟山锣鼓产生并发展于舟山群岛,与这里渔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旧时大多出现在渔民祭海等活动中。排鼓、排锣为其两大主奏乐器,演奏时配以吹、拉、弹所需的其他辅助乐器,风格粗犷、激昂,音响质感丰富,侧重表现炽热的情绪。通过节奏的控制和旋律的编排,舟山锣鼓的演奏使人感觉响而动听,闹而不烦,豪放洒脱,引人入胜。

《浦江板凳龙》
浦江板凳龙集书法、绘画、雕塑艺术和剪纸、刻花、扎制编糊工艺于一体,表演阵式丰富多姿,是地道的百姓文化。本书图文并重,全方位展示了浦江板凳龙的全貌。

《长兴百叶龙》
民间舞蹈《长兴百叶龙》,传承于历史悠远、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热土,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其艺术生命生生不息,舞动至今。节目通过水波荡漾、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荷花变龙、游龙戏珠、龙变荷花等舞段,艺术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憧憬。舞蹈富有江南水乡风格,意境清新隽永,套路生动多变,张弛有致。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是全国较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因起源于奉化而得名。它套路多、速度快,不仅在民间大受欢迎,也在各级各类表演中脱颖而出。本书作者详细介绍了它的历史渊源,并对奉化布龙的制作工艺和流程、表演特色、音乐风格和传承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尤其是制作流程方面,图文结合,内容详细,较好地再现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技艺。

《临海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因起源于临海市白水洋镇黄沙洋地区而得名。自北宋庆历年间杨显枪开设武馆,创立舞武一体的表演形式以来,近千年延续不断,代代传承。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将精湛的武艺与粗犷、淳朴、明快、刚健的舞狮表演融为一体,惊险刺激、祭神娱人、刚柔相济,极富欣赏价值和地域特色。

《余杭滚灯》
余杭滚灯是融技巧、体育于一身的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综合性、竞技性等鲜明特征。其九套二十七个表演动作,有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华民间舞蹈突出的创造力,对探索民间舞蹈的发展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永嘉昆曲》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师”,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嘉昆曲发源传承于“南戏”,是研究“南戏”的活化石。 《永嘉昆曲》梳理了永嘉昆曲的起源、产生与发展、艺术特色、优秀剧目及传承人物,是对永嘉昆曲知识的系统整理,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

《衢州西安高腔》
西安高腔,即衢州高腔,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为“浙江八大高腔”之一。其源头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是在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的影响下,结合当地歌舞小戏、民间音乐、方言俗语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声腔剧种,采用一唱众和、人声帮腔的形式,加上丝弦伴奏,极富艺术表现力。西安高腔剧目包括《槐阴树》、《合珠记》、《芦花絮》等十八本老戏,在行当设置、舞台美术、人物造型上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古南戏的风貌,对古代戏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是单声腔剧种,曾北上杭州,南下福建,东至沿海地区,西到江西、安徽,遍及四省的广大城乡。其历史悠久,曲牌丰富,在我国戏曲中占有一席之地。松阳高腔的唱腔山歌风味浓郁,常以帮腔、甩腔、衬腔等形式演唱,仍保留着里巷歌谣的古老风貌。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为我国古老声腔之一,至今保留有宋元老南戏、元杂剧、明清时期传奇剧等剧目。表演、乐队、声腔都独树一帜,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本书以大量篇幅介绍其形成历史、表演特色、经典剧目等,以供戏曲爱好者以及研究家赏读。

《宁海平调》
宁海平调产生于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宁海,其“耍牙”一技足可与川剧“变脸”相媲美。《宁海平调》详细介绍了宁海平调的产生环境、起源及传承历史、优秀剧目和曲牌、独特的剧目特色音乐特色及表演特色,尤其是详细介绍了宁海平调的“耍牙”技艺。内容丰富,可读性较强。

《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浙中、浙南地区。它唱腔十分丰富,声情并茂,或温婉,或激荡,演员常常用台州的乡土俚语伴唱,充满乡韵,独具特色,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台州乱弹的剧目丰富,有三百多个,其中本家戏有“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

《浦江乱弹》
浦江乱弹是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种,为浙江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浦江乱弹的曲调华丽、流畅、舒展,具有激昂、高亢、悲壮、沉郁的特点。它包括花旦、正旦、老生等十三个角色行当。表演特色为文戏武做、武戏文做,程式规范,粗犷有力,富有乡土气息。浦江乱弹在特技和武打表演方面也别具特色。

《嵊州越剧》
《嵊州越剧》全面介绍了越剧的孕育诞生、发展沿革、艺术特色、经典剧目、传承谱系及有关理论研讨,是对越剧相关知识的一次整体梳理,堪称越剧研究的优秀读本。一书介绍了嵊州越剧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在保持越剧知识介绍权威性的同时,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海宁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是中国皮影序列的重要分支,它有自己独特的唱腔,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幽雅,配以笛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本书作者对海宁皮影戏的剧本和台词、皮影影偶的制作以及皮影表演时的音乐作了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使读者对海宁皮影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还介绍了海宁皮影戏的历史沿革及目前的传承情况。图书文字通俗流畅,图片精美,是了解海宁皮影戏的优良读物。

《泰顺药发木偶戏》
泰顺药发木偶戏,民间称为“琼花木偶”,其源头可追溯至宋代的药发傀儡戏,表演风格与宋、明、清时期的药发傀儡戏一脉相承,同时增加了俗神信仰的成分,成为俗神祭祀活动的重要形式。作为一种古老的视觉艺术及手工技艺,泰顺药发木偶戏为中国木偶戏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范例,并为浙南和闽东一带的俗神信仰活动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温州地区的说唱艺术,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温州鼓词有着鲜明的瓯越特色,其伴奏乐器——牛筋琴更是独具特色。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温州鼓词》细细梳理了温州鼓词的起源传承历史、乡音俚语代表的瓯越特色、优秀传承人物及优秀曲目,是对温州鼓词相关知识的系统描述。

《绍兴平湖调》
绍兴平湖调本名越郡南词,是明清江南说唱艺术——南词在绍兴的遗存。“平调之能唱者,必国文通顺,能诗词歌赋,则上口有致,即听者亦然。腹中未亨者,不足与谈平调也”。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

《兰溪摊簧》
“红叶清溪水急流,兰江风物最宜秋”,诞生于美丽兰江之畔的兰溪摊簧,文辞典雅,曲调委婉。在曲艺大家庭中,她犹如幽兰绽放,以其极富江南韵味的表演风格,令文人雅士倾倒,也为广大民众所深爱。

《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从其历史与现状、名角与名家、曲目与创作、形式与手段、唱腔与伴奏、研究与分析等方面,勾勒出了绍兴莲花落传承发展的全貌,是绍兴莲花落知识的普及读本,趣味性与可读性融于一体。

《杭州小热昏》
杭州小热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清末民初盛行于杭州,并在上海、苏州等地产生过一定影响。它采用杭州方言,曲调诙谐,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来编排故事,深受杭州一带民众的喜爱。

《乐清细纹刻纸》
乐清细纹刻纸作为剪纸大家族中的一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它娟秀、纤巧、细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本书作者详细介绍了乐清细纹刻纸的历史沿革、艺术特点和制作流程等,并对乐清细纹刻纸的名家和名作做了深入解读。书中详细展示了乐清细纹刻纸的制作方式和流程,具体而实用。一百余幅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在书中一一呈现,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使得本书视觉上美观大方。

《金石篆刻》
创立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力追古贤而不拘囿于成法,于金石篆刻、印学研究、印谱辑录诸方面收获丰厚。本书叙述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各门各派印章一一予以罗列,极具资料价值。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作为传统工艺美术精品,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石雕艺人在创作过程中,利用圆雕、镂雕、浮雕、线刻等手法,因材施艺,因色取俏,化腐朽为神奇,令塑造的人物、动物、植物,形体自然天成,巧夺天工,具有精、细、美、奇、真等特点,魅力无穷,深得海内外人士喜爱。

《宁波朱金漆木雕》
宁波朱金漆木雕雕漆并重,又以漆出彩,长期以来,形成了“三分雕刻,七分漆艺”的技艺特色。它的作品富丽堂皇、金光灿烂,广泛应用于佛教寺庙和家具陈设等作品之中。本书从选材与雕刻、髹漆与妆金、传承与发展、研究与评述几个方面入手,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详尽地介绍。尤其详细地陈述了宁波朱金漆木雕在建筑装饰、佛教造像、室内陈设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并展示了大量实物作品。

《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艺术的一个重要种类,因取材于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圆雕艺术,作品主题突出,其用材讲究,色泽黄亮,纹理细腻,雕刻精细,造型生动,题材广泛,风格独特。经过一代代艺人的薪火相传和不懈努力,新品迭出,韵味无穷,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浙江三雕”。

《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肇始于秦汉,源远流长,是“中国四大木雕”之一。它因材施雕,技艺并重,作品繁简有序、素华相间,多次成为国立赠送给国际友人,被誉为“中华一绝”。本书作者一方面对东阳木雕的源流和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另一方面,从东阳木雕作品出发,分析了东阳木雕的分类和题材,进而总结了东阳木雕有别于其他木雕的特色。本书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东阳木雕的雕刻工具、雕刻用材、制作流程和技法。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深入认识东阳木雕的制作方法和过程,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

《仙居花灯》
仙居花灯起源于唐朝,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是传统女红技艺的杰作。灯面图案由光线透过刀凿针刺的孔洞留影而形成。其造型方法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叠粘贴而成,亮灯观赏,“纸莹如玉,玲珑剔透,光彩竦异,轻巧能飞,精妙入神”。

《海宁硖石灯彩》
硖石灯彩早在唐僖宗年间就誉满江南,南宋时被列为朝廷贡品。硖石灯彩重在“彩”,运用绘、拗、扎、结、糊、裱、刻、针八大技法,制作精细,造型各异,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给人以传神的感受,具有工细绚丽、玲珑剔透的特色。

《嵊州竹编》
自古以来,嵊州多产竹。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形成了嵊州历史悠久的竹器加工传统和竹编工艺。嵊州竹编以编织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见长。其编织方法粗细并茂:细者,精巧细腻,薄如蝉翼;粗者,粗犷豪放,工致质朴。嵊州竹编艺人首创并形成了竹编模拟动物、漂脱、花筋、篮胎漆等四大工艺特色,以优良的品质赢得了“中外竹编第一家”的美誉。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的青瓷历史名窑。龙泉青瓷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颜色瓷的独特的烧制技艺,如青釉配制技术、多次施釉技术、厚釉烧成技术和开片控制技术等,烧制出的高品质青瓷被誉为人工制造的美玉。龙泉青瓷以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植根于古老而又神奇的龙泉大地,其精湛的传统烧制技艺是龙泉人民对人类做出的伟大创造与不朽贡献!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龙泉宝剑是中华古兵器的代表之一,以其锋刃锐利、刚柔相济、文饰巧致等特色著称,是武术爱好者的健身器械,也是居家装饰的吉祥物、馈赠亲友和鉴赏收藏的艺术品,备受珍爱。本书作者长期以来一直从事龙泉宝剑的研究,并参与到设计和制作中,因此较为权威地论述了龙泉宝剑锻制技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技艺。本书整页展示了近三十件具有代表性的当代龙泉宝剑作品,因此读者可以直观地欣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精品。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张小泉剪刀以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销钉牢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刃口锋利、开合和顺、价廉物美十大特点而驰名。在三百多年的发展中,不仅在杭州“小泉满街巷”,更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品牌。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天台山干漆夹苎造像工艺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具有独特的工艺流程和技法。该工艺采用天然原材料,集雕塑、漆艺、夹苎彩艺等手工艺于同一作品,特色鲜明。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对佛教造像具有表达精神、寄托信仰的功用,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绍兴黄酒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绍兴独特的气候环境和优良的鉴湖水为绍兴黄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千年传承的精湛工艺更为绍兴黄酒的优良品质提供了保障。绍兴黄酒橙黄清亮,馥郁芬芳,甘鲜醇厚,令中外饮者陶醉不已,有“东方明珠”、“东方红宝石”的美誉。

《富阳竹纸制作技艺》
富阳造纸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古就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之说。元书纸是富阳造纸的主要品种,用嫩竹浆制作的元书纸,精工细做,纸面光洁,色泽白净,不受虫蛀,不易褪色,纸薄若蝉翼,韧力似纺绸。富阳竹纸制作技艺闻名全国,在民间有“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的说法。

《湖笔制作技艺》
湖笔的发源地在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始于晋代,兴于元代。自元代至今的七百余年间,湖笔始终是中国毛笔精品的代表,制作工艺精湛,工序达一百二十余道,它的优良品性集中表现在“尖、齐、圆、健”之“四德”上。正因为湖笔的这种品性,使它深受历代文人的追捧,获得了诸如“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誉。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神农尝百草,始有中药。胡庆余堂系胡雪岩于清同治十三年在杭州清河坊创建。胡庆余堂继承了南宋官方制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发展。胡庆余堂在经营中形成的“戒欺”等商贸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并保存了一批民间的古方、秘方。胡庆余堂中药文化,渗透了儒道的人文境界。
《绍兴大禹祭典》
大禹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受到广大民众的敬仰和爱戴。位于绍兴的大禹陵和禹庙祭典活动源远流长,公祭和民祭绵延不绝,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最富传统特色的祭祀活动之一。大禹与炎黄两帝共同成为华夏儿女尊奉的立国之祖,大禹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推介文字:
浙江,这块五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古老大地上,曾经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而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传承与创新,又积累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那些或者沿海,或者靠山的城镇与乡村,生发了曾经广受民众喜爱的各类文化形态,唱、舞、绘、刻、演、锻、雕,在这些多样的表现形式中,一代一代的人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丰富了原本可能平淡无趣的生产和生活。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二十、三十甚至上百年前,在娱乐生活中甚少有电视、电影的影子,网络还遥遥不知所踪的时候,我们的长辈和幼小的我们是如何度过那一个个传统佳节的?可曾记得田间地头、村口广场那舞动的狮子或布龙,那门窗上绽放的剪纸和窗花,还有阿婆口中白蛇、西施等动人的传说?总有一些东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却留存在记忆的深处,一旦被念及,便承载起曾经的时光,它婉转在平调、鼓词的声腔里,影现在皮影、剪纸的画面中,停留于木雕、宝剑的纹路上。而今,它有点老了,老得足以被紧跟时代步伐的我们淡忘。
好在,与各地区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文化资源。更因为它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社会娱乐生活趋向多元、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是如此脆弱,因而弥足珍贵。
这些保留了民族历史记忆、凝结了民间智慧、融合了大众情感、体现了地域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各级文化工作者的重视。浙江省积极行动,就省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普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认定、抢救了一大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试图通过用有形的方式,来保留文化记忆,为无形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尽力。于是,便有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的出版。在第一批丛书的出版中,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撰写了总序,浙江省文化厅积极组织,各地文化部门认真执行,最后丛书交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包括《西施传说》、《白蛇传传说》、《乐清细纹刻纸》、《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嵊州越剧》、《海宁皮影戏》、《东阳木雕》、等44个项目。这些项目兴盛于不同地区,属于多种不同类别,但不少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正如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在前言中所说:“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从不曾须臾分开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传统,正在迅速地离我们远去。不少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许多千姿百态的民俗事象濒临消失,我们的文化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况。”因此,这44本分册不仅就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保护情况和代表作品做了回顾和介绍,更重于对非物质遗产的制作流程和特点加以详尽描述。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口传身教”为主要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起到以有形的方式传承无形的遗产的作用。
此套丛书的作者均为各个地方文化馆的专业人员或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多年的研究者。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他们来自民间,在当地文化中浸润多年,从小耳濡目染着那些带有明显地域风格的文化形态,并且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的作者本身就是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所从事的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他们笔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活”了起来,阅读时能够真切的体会到那份溶于血脉的情感,又不失原汁原味。
浙江摄影出版社作为一家以图文书见长的出版社,发挥所长,通过巧妙而灵活的设计,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貌。尤其是在介绍制作流程和工艺特点的章节,图文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在强调可读性的同时增强图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文化旅游中心多年来出版了众多传统文化读物,在编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的时候,注重图书的通俗性,力求做到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达到普及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功能,从而真正提升丛书的社会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则是其中的精华。今天的我们总是试图成为潮流的制造者和参与者,却常常迷失在花样繁多的新兴文化中,时而迷茫。也许,当我们回望那些历经千百年而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能发现其中蕴含了伟大的智慧,能提供给我们丰富的营养,从而更为自信地走向明天。

具体见浙江摄影出版社官方网站:

"));
网站地图